近年来,广西藤县深入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,系统推进农林生态建设,持续筑牢绿色生态屏障,提升生态功能,实现生态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共赢。
来到广西藤县,目之所及皆是生机——山间松竹郁郁葱葱,林下果园硕果压枝,养殖场里畜禽兴旺,田野间稻浪翻滚。近年来,藤县深入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,系统推进农林生态建设,持续筑牢绿色生态屏障,提升生态功能,实现生态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共赢。
筑牢绿色根基,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
藤县国土面积3946平方公里,是传统的农林大县,全县土地总面积591.9万亩,其中林地面积达422万亩,居梧州市第一位。2021年以来,藤县以林长制为抓手,构建县、乡、村三级管护体系,建设林草资源网格化管理“四个一”基础工程,森林覆盖率达68.76%,在全区111个县(市、区)中排名前列。
为提升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,藤县持续推进国土绿化与森林提质行动,2021年以来累计完成植树造林50万亩,改造低质低效林6.4万亩,建设国家储备林新造林4万多亩,持续提升森林质量和碳汇增量,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。全力推动矿山复绿和绿色矿山建设,建成自治区级绿色矿山8家,市级绿色矿山5家,露天矿山植被覆盖率由20%提升至80%以上。大力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程,2021年来共筹集资金2900万元实施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8项,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6km²,全县水土保持率达到93.64%。2023年,藤县获评为“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”,是广西仅有的三个获此荣誉的县之一。
在绿色发展中,为更好地发挥森林的碳汇作用,藤县精心算好“生态账”,精选固碳能力强的树种建设特色林业基地和国家储备林。2019年,藤县启动国家储备林黑木相思示范基地建设,如今黑木相思种植规模已近2.3万亩,据测算,8年生黑木相思每亩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2.06吨,是15年生马尾松、杉木的5.5倍,这片“碳汇林”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4.7万吨,成为县域“天然碳库”。
竹子是藤县林业的另一张“绿色名片”。依托纸基新材料产业优势,藤县与建晖纸业建立长期合作,充分考虑本地气候与土壤特性,选取生长快、纤维含量高、固碳能力强的巨黄竹作为示范品种,并编制《藤县竹产业发展规划》提供政策保障,示范引领带动竹子种植,打造减碳固碳原料林基地,在给企业增加优质原材料供给和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,也极大增强了生态固碳功能。目前全县竹林面积约17万亩,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27.6万吨,绿色成为县域发展最鲜明的底色。
夯实生态保护本底,保持生物多样性
藤县现有4个自然保护地,总面积达13万亩,占县域国土面积的2.1%,自然保护地内具有独特的石山森林景色和多种多样的生物种类。为守护好这份“生态家底”,2022年,藤县在每个自然保护地均成立独立的管理机构,实现“一个保护地、一套机构、一块牌子”,推动自然保护地管理和保护工作专业化、规范化、常态化。
藤县建成梧州市首个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公益诉讼生态修复基地,以抢救修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金毛狗蕨为重点,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质效,为县域生态保护筑牢边界。
近期,藤县大芒界种子园良种繁育基地完成马尾松三代种子园嫁接工作,建成我国首批马尾松三代生产性种子园。第三代种子的推广应用,将进一步提高整个马尾松林分的产量和品质,满足我国南方马尾松适生区森林资源培育需求,为南方地区林业良种繁育和生态屏障建设提供有力支撑。
严守耕地红线,推动沃土生金
藤县天平镇保燕韭菜苔示范点,连片的韭菜苔如碧浪般涌动,农人们穿梭其间,收割着秋日里最鲜嫩的一抹翠绿。韭菜苔种植成本小、收益可观,后期管护简便,既适合规模化种植也适合家庭式劳动力参与,是耕地恢复后的理想种植品种,能有效防止耕地“非粮化”和复耕后撂荒。
近年来,藤县积极探索耕地保护长效机制,通过“联农带农+以种护耕”模式,积极引入优质种植龙头企业、培养种养带头人,推动产业发展与耕地保护深度融合。通过复垦、开垦,2024年藤县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图斑整改超8000亩,占全市永农整改面积的2/3以上,超额完成保护任务,切实守住了耕地保护红线,巩固了粮食和生态安全的基石。
为赋能耕地保护,藤县还大力整合流转农户耕地,推广设施农业和优势特色农业种植,累计投资7500万元建设基地种植韭黄约3500亩,每年亩产韭黄5000多斤,年产值超6000万元;粉葛种植面积约8万亩,全产业产值10多亿元。
推广绿色生态循环种养,为乡村振兴赋新颜
走进藤县塘步镇白鸠咀废旧矿山,曾经凹凸不平的矿坑痕迹已被大片平整土地所覆盖,工人们正有序地进行蓝莓种植大棚的建设,新的生机正蓬勃焕发。利用生态修复后的废旧矿山用地引进高端蓝莓种植项目,探索生态修复与现代农业合作共赢新模式,这是藤县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成果之一。
在藤县藤州镇积和村,漫山遍野的沙田柚长势喜人,丰收在望。和一般的果园不同,这里的果树“吃”的是来自山脚养猪场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。
积和村党委书记、村委会主任黄青元介绍,积和村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年出栏肉猪可达8000头。为解决生猪粪污处理难题,积和村将养殖场产生的粪污通过管网输送到果园,经发酵处理后变成有机肥,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,形成了“养猪场—粪肥—果园”的绿色循环种养模式。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土壤肥力,还延伸了产业链,每年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超50万元,既丰富农民“菜篮子”,又充实“钱袋子”,真正实现了“变废为宝”。
这是藤县推进绿色种养循环,助力生态环保的一个缩影。近年来,藤县着力构建农业生态治理体系,大力推广“微生物+”现代生态养殖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,分类指导养殖场畜禽粪污收集、贮存、处理和就近就地还田利用,连续四年持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,每年推广面积稳定在95万亩次以上,广泛使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农药,减少面源污染,降低环境污染风险,促进绿色高质量发展。
在太平嘉悦GMP级生猪屠宰厂建设现场,崭新的生猪屠宰流水线正进行机械安装,十多名技术人员正俯身调试同步检验设备,一派紧锣密鼓的建设景象扑面而来。这是嘉悦GMP级生猪智慧全产业链项目深加工项目建设的一隅,项目建成后年加工生猪约50万头,推动全县生猪产业从单一养殖向全链条升级。
以绿色富农为目标,藤县因地制宜探索现代农业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。依托富硒土壤资源,打造了“罗盖富硒米”品牌,通过绿色认证,产品远销全国。新建一批标准化养殖场、陆基循环水养殖示范点、设施茶园和韭黄生产基地,推动农业畜牧业向高效、集约、绿色转型。目前,全县已有20个产品获得“三品一标”认证,涵盖粉葛、茶叶、水稻、荔枝、八角5类农产品,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追溯体系,助推绿色生态的“藤县味道”走向全国各地,走出了一条生态美、产业兴、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。(崔傅成)